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曾任耶鲁大学《中美通》(China Hands)杂志执行主编。
最近一学年,比“政治正确”和“批判性种族理论”渊源更深的“禁书”运动,也在“文化战争”的背景下又一次进入了美国的公众视野
随着美国主流社会逐步承认种族问题的系统性,批判性种族理论变得越发具有借鉴意义
如果要问为什么耶鲁毕业生里频出总统,答案或许就是耶鲁设计了一套“生产”总统的课程。如果再问这套课程中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或许就是演讲课
美国高校的现行制度,追求的是某种整体效益,即许多残障学生可以得到录取,但结果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所需的特殊帮助而不得不放弃学业
一个政客,其在职业生涯中,因政治行为或者政治立场而被校友认为给母校“丢脸”,甚至被认为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民主制度,这些非学术性因素是否能够构成撤销其已取得学位的充分条件?
不得不承认,当年在课堂上对特朗普的不解,实际上也正是作为精英的耶鲁师生对美国政治认知的一种反映
美国大学的录取制度,大概并没有有意地歧视成绩优异的特定种族的学生,而只是在竞争激烈且充满偶然的录取过程中“歧视”了一些无法表达或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的申请者
保守派拿耶鲁挑刺的主要目的,是试图运用自由派在改名问题上的思维方式,揭示其看似简单粗暴的改名标准——凡是种族主义者,不论功过,就都应当被“取消”
说到底,此次退学费之争的实质,是现代教育作为“产业”和“事业”的身份危机
“全过”政策所展现的矛盾,实际上并不是“过”还是“不过”的争论,而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竞争与包容的碰撞
他们的抗议,大概不是出于无知,而是出于对美国现行的法律制度面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的不安与愤怒
近期在美国加州的一桩诉讼,很有可能迫使部分美国大学向摒弃“高考”成绩迈出一步
这场哈佛和耶鲁学生组织的抗议看似出格,但并不是无理取闹。挑战已有秩序的抗议,是甘地与马丁?路德?金等抗争先贤给世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对于旧金山乔治·华盛顿高中里的《乔治·华盛顿的一生》这组壁画,与其摧毁它,不如将其作为一个了解历史的入口。在“安全空间”中的些许不安与不适,也正是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堂关于在社交媒体上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的课在近些年已经重复地上演。要想真正掌握,首先恐怕还是要提高进入美国最高学府所必备的成熟度
美国大学录取的多元化评判标准在名校的招生过程中虽然体现了诸多弊端和不公之处,但这并不能证明以多元化标准为根据的录取制度的失败
他撰写了揭露水门事件的系列报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华盛顿的政治通,在特朗普面前,也颇有“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之感
##########